接盤萬達、加碼REITs,險資重新看好不動產?

[冬冬] 时间:2025-07-05 08:26:19 来源:談今論古網 作者:跳房子 点击:21次

曾經在不動產江湖“叱吒風雲”的險資,正卷土重來。

2024年底,憑借年初設立的坤華(天津)股權投資合夥企業(有限合夥)(下稱“坤華基金”)拿下第7座萬達廣場;

同期,鼎暉投資旗下以中郵人壽、中意人壽等險資為LP的物流基礎設施基金,完成了以物流園區為底層資產的50億元投資。

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,險資與不動產的“分分合合”已有20年曆史。

例如2015年,前海、安邦等中小險企通過萬能險資金集中舉牌,引發“寶萬之爭”,充當“門口野蠻人”;

2021年地產股下挫後,泰康、大家、華夏等險企陸續拋售股票,減持萬科、、華僑城、保利等。

最新一輪交互中,多家險企增配REITs與優質物業,單是接手的萬達資產已達16宗。

多位業內人士指出,債券安全邊際減小、資產荒的背景下,險資加碼不動產旨在增厚收益;配置不動產種類的分化,則成為對經濟周期不同判斷的表達。

“同為不動產,商業地產與基礎設施的投資邏輯也有明顯分化。”來自保險投資機構的從業者於明(化名)指出。

於明表示,商業地產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,而基礎設施的特點則在於受大環境影響小,可提供穩定現金流。

“標的能側麵反映出險資對經濟的預期。”於明稱,“例如‘抄底’寫字樓,基本邏輯是資產價格已到底部、未來安全邊際高;買水利、公路則有可能持有相反預期。”

景氣重現?

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總結,險資與不動產常態化合作,有四類常見方式。

一是通過二級市場股權投資,例如、萬科地產、招商蛇口、碧桂園身後,都不乏險資身影;

二是繞開監管與房企合作開發醫療衛生、養老服務產業、商業辦公運營等建設用地,扮演“投資者”角色;

三是投資公募REITs,通過戰略配售、網下配售、二級市場投資公募REITs;

四是收購商辦、產業園區、倉儲物流等持有型不動產項目,獲取租金回報。

自2023年後,險資投資不動產動態頻發,主流方式由前兩類轉向REITs與實物資產。

一方麵,持續加碼公募REITs投資。

2023年9月,金融監管總局在《關於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》(下稱《通知》)中,將險企投資公募REITs中,未穿透的風險因子從0.6調整為0.5,降低資本占用,進一步打開入市空間。

此後,各類REITs背後頻現險資身影。

例如,11月招商高速公路REIT上市,國壽、平安、人保及紫金財險均為戰略投資方,險資戰略配售與網下配售份額之和,占總額14.74%。

同月,銀華紹興原水水利REIT上市,共吸引了險企及其旗下產品賬戶投資人84個。

另一方麵,頻頻收購持有型不動產。

例如2024年初,新華與中金資本運營共同設立百億規模的坤華基金,用於直接或間接地投向持有型不動產項目資產。

截至同年末,坤華基金已取得北京、煙台、南京、成都、赤峰、晉江、銀川7地萬達項目控股權。

新華之外,另有陽光、大家等5家險企在2023-2024年間拿下10宗萬達資產;

友邦在2023年初以24億元收購北京朝陽區“凱德ⷦ˜Ÿ貿”項目控股權;

平安以股權形式投資位於江門鶴山、江門蓬江及西安空港的三個物流園區;

國壽以31億元獲遠洋集團北京頤堤港二期49.985%股權。

此外,泰康人壽、建信人壽、海保人壽等公司也曾披露大額不動產投資公告,頻繁加碼寫字樓、產業園區與養老社區等不動產。

方向轉舵

債券利率下行、資產荒的背景下,險資加碼不動產旨在增厚收益。

中債登結算數據顯示,截至12月30日,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1.71%,環比下降30.78個BP,同比下降84.25個BP。

多位業內人士表示,利率下行已是長期趨勢,尤其利率債年內透支,明年空間有限,尋找更多可替代資產成為行業共同訴求。

這一邏輯下,不動產成為險資的選項之一。

例如經曆約3年半的實踐後,REITs作為特殊權益產品的定位正逐步得到市場認可。

調研數據顯示,約5成受訪投資者將公募REITs定位為獨立大類資產,亦有三到四成將其定位為含權固收資產替代以及紅利權益資產。

一方麵,REITs與其他大類資產相關性低,可分散風險、優化組合;另一方麵,其分紅穩定的優勢,也能分散風險,提升投資組合夏普比率。

不動產實物投資同樣有獨特優勢。

於明指出,會計結算中實物資產以成本計價,更有利於平滑業績。

“實物資產每年隻做一次估值調整,兩次估值中間價值不變,可以很好平滑資產估值。”於明稱,“資產盤子裏有實物,表現就可能相對平穩,年底估值上升還能提升資產整體價值。”

具體資產選擇上的分化,則側麵體現出險資對經濟周期的判斷。

例如,商業地產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經濟繁榮期,例如商場收益在經濟繁榮時顯著增加;

以通訊、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類資產,則因無論經濟好壞均能產生穩定現金流,被視為低潮時的“避風港”。

這一邏輯或可視為不同險企對周期認知的參考。

一家頭部險企人士透露,“我們關於不動產的投資更多是基礎設施和倉儲物流,比較少涉及地產。”

亦有以新華為代表的險企年內頻頻“抄底”商業地產。

新華保險新任董事長楊玉成就曾在年中的股東大會上,針對頻頻“抄底”商業地產表示,“公司未曾在地產投資上踩過雷,總體上資產質量較好。”

“資產荒”嚴峻依舊

不過無論REITs或是實物不動產,似乎都不足以應對險資當下的“資產荒”。

一家頭部險企資產配置部負責人對信風透露,當下債券收益率下行、資產荒,險資都在尋求替代品。

“尤其我們這樣的大規模公司,很難找到。”該負責人表示,“REITs規模整體太小,我們在大力購買,但還是不夠。”

該負責人稱,“行業整體也在積極探索創新產品,但體量還遠遠不夠。”

截至2024年11月末,我國公募REITs產品已上市51支、4支產品實現擴募;發行總規模約1500億元,其中擴募總規模約50億元。

但與此同時,我國三季度末險企資金運用餘額為32.15萬億元、人身險公司達28.94萬億元。

上述負責人透露,頭部險企年可配置資金規模,往往在千億至萬億。“標的少、收益下降是行業共同感受。”

大公司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的困境,在中小公司身上更為嚴峻。

於明坦言,市場中知名度較高的幾筆不動產投資,更多是大險企用於增厚收益,對中小險企而言“不可複製”。

“中小公司困境顯著得多。”於明表示,“但是大部分中小險企難以進入不動產投資。”

《通知》下調風險因子後,RETIs風險因子仍為0.5,高於滬深300、科創板的0.3、0.4;從當下資產類別看,絕大部分資產配置仍處在公開市場中。

“REITs操作難度大、周期長、體量小;商業地產好的標的也不多。”於明表示,“中小險企中,有的不具備不動產投資資質、有的操作能力差,很難拿到好項目。”

麵向未來,於明表示,“還是期待監管可以進一步‘鬆綁’,業內創新出更多好的標的。”

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

市場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,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、財務狀況或需要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、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。據此投資,責任自負。

(责任编辑:游学志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